新葡的京集团8814,欢迎您!

新闻公告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思想引领
“五大举措”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6-11-15 00:00:00      点击次数:

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向应用型转变?怎么转?转什么?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之路。重庆三峡学院作为三峡库区仅有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学校明确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目标,多措并举助推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驶入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举措之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凝聚学校整体合力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庆三峡学院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先后组织50余支队伍,300余人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二级学院教研室主任以上干部,对转型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凝聚了学校的整体合力。

    他们的做法是:一是到国外大学研修学习,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经验;二是学习国内高校的先进经验,为学校成功转型探索新路;三是深入到地方区县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作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主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究”重点项目“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通过实践探索,学校积累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路径研究”成果,为转型发展接通了“地气”,增强了“底气”。同时,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内部治理”等发展核心问题展开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定位,为转型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推进转型发展,学校出台了《转型发展总体方案》,确立了转型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为适应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建设及地方服务的新要求,学校还对二级学院进行了调整,设置地方服务与合作处、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等机构,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举措之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重庆三峡学院遵循“调结构、促特色、提质量”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着力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即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调整改造老专业;增设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新专业;整合优化相关学科专业,重点建设和打造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的五大学科专业集群。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发展到55个,其中工科类专业占1/3,工科类专业学生占38%,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进一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师等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还与龙海石化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1+2+1”联合培养本科人才;与中高职学校合作开展“3+4”“3+2”对口分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特别加强专业硕士、工程硕士等应用型硕士学位点建设,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学校出台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科研创新活动等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还打造了融一站式服务、导师指导、培训服务、创客交流、创业投融资等五大平台为一体的“太阳鸟”众创空间,现入驻创新创业团队70余个,已孵化近30个项目成为实体企业。

    目前“太阳鸟”已成为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受到了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重庆三峡学院在转型发展中,还特别注重创新团队引进,带动师资队伍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高端创新团队的引进工作,先后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团队,共建“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雷达预警监控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晓峰团队,共建“计算智能与先进通信研究平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宽意团队,支持“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研究等,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学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学校通过吸引高级工程师及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加大外聘教师力度,充实实践教学队伍的力量;出台《“应用型教师”培养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就是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努力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重庆联通合作,共建了校内“现代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与盐气化工企业融合,建成了基于柔性制造的“校中厂”式实训中心。同时,学校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购置在线课程学习系统,出台《在线课程建设方案》,设立在线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等举措,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举措之四:开展先行先试创新 增强转型发展活力

    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采取“试点政策引导,激励先行先试”的举措,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管理办法》,每年给予工科类专业40万元、文科类专业3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旨在通过专业试点政策的引导,加快推动学校转型的深入发展。

    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三峡库区盐气资源优势,紧密对接盐气化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专业教学与化工工程全过程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构建起“工程型+技术型、一个方面的技术专长”的“两型一专”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构建起以职业素养为先导,以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起“科学基础、实践与创新”的“2+2”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为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重庆三峡学院首批遴选出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率先开展转型试点,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举措之五:强化应用科研创新 借助校政行企外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国内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教育部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合作院校;以应用为驱动,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出台《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校政行企合作,为学校转型发展注入了驱动力量。

    “十三五”期间,重庆三峡学院将通过实施“123”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1”是构建好“一个融合平台”。学校以“三峡”促特色、创品牌,建设“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库”,并以此构建起涵盖所有学科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实现“利用三峡库区资源,对接三峡应用研究,聚集全国优秀人才,取得世界水平成果”的目标,力争建成产教融合示范校。

    “2”是落实好“两个全面对接”。所有学科的建设发展与万州区及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对接;所有科研创新团队的引进与万州区及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对接,不断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是把握好“三个发展关键”。按照“三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的发展战略步骤,全面提升综合办学水平。一是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学校1700亩土地独特的地貌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五个校园”,即活力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和平安校园;二是内涵发展,努力打造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本科教育;三是创新发展,明确“学科牵引、应用为本”的发展方向,秉承“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发展思路,让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敏行不怠”,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行以致远”,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目前,重庆三峡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朝着将学校建成重庆高等教育界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



上一篇:本科生导师制如何走出“试验田”?
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视角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新葡的京集团8814-www.8814vip.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